136 第 136 章
第 136 章
◎院试开始◎
吃过饭,郁离便告辞离开。
莫玉婵忙道:“郁姑娘,你住在哪里?我、我能不能去找你……”
说到最后,她满脸羞红,手指下意识地拽着腰间的环佩,有些担心她拒绝。
要是别的姑娘,她并不担心,但面对郁离时,这个救过她的姑娘,总觉得她神秘又独特,令人向往,又让人害怕会被她拒绝。
郁离爽快地道:“可以啊,我现在住在胡云巷的汪家宅院里。”
莫玉婵脸上露出笑容,神色轻快,“那我明儿去找你玩。”然后又问,“你怎么突然来省城?难道你是省城的人?还是……”
想到去年康家的赌坊被毁掉一事,她忍不住怀疑,难不成郁姑娘来省城有什么任务?
莫玉婵突然有些懊恼,不应该多嘴问她的。
在她心里,郁离的身份来历十分神秘,做的事也格外神秘,甚至她当时出现在康家赌坊,毁了康家赌坊,说不定也是她的任务。
回到省城后,每次想到她将自己救出来的事,莫玉婵心里就十分感激。
对于当时身陷赌坊的那些姑娘来说,郁离的出现,宛若黑暗中的一束光,是她们的救赎,将她们救出那恐怖的地狱。
她曾猜测过郁离的身份,她是做什么的,是不是什么大势力特地培养出来的,专门用来毁掉那些罪恶之地。
要不然,她怎会如此厉害呢?
郁离坦然地道:“我不是省城人,我是陪我夫君来省城的,他是这次院试的学子。”
“啊?”
莫玉婵呆呆地看着她,这个答案不在她的预期范围,一时间有些茫然。
“您、您的夫君?”莫玉婵问,“你成亲啦?”
她突然看向郁离的头发,确实梳着已婚妇人的发髻,也怪她遇到郁离时太过惊喜,没注意到这点。
在她心里,郁离是已婚还是未婚都不影响什么。
郁离嗯一声,走出酒楼。
莫玉婵跟在她身边,莫家的丫鬟婆子远远地跟着。
眼看郁离朝停在路边的汪家的马车而去,莫玉婵和她道别,说道:“郁姑娘,那我明天去找你呀。”
郁离朝她点头。
莫玉婵站在路边,目送着汪家的马车离开,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。
她也没兴趣在外头逛,直接打道回府。
回到莫府,下车后莫玉婵便拎着裙子跑去前院的书房。
“姑娘,别跑那么快,小心摔着!”后头的丫鬟婆子们焦急地叫着。
莫玉婵不理会,来到书房那边,她探头看了看,发现父亲并不在,不禁有些失望,问书房前守着的小厮:“我爹呢?”
小厮道:“老爷还在衙门那边。”
“他什么时候回来?”
“老爷没说,不过院试快到了,老爷最近一直忙着院试的事,近些天都是很晚回来。”
莫玉婵十分失望,恹恹地回了内宅,去找母亲。
莫夫人正在看账本,见女儿回来,她笑道:“婵姐儿这是怎么啦?怎地看着如此没精神?难道没有看中的东西?”
莫玉婵看到母亲,很快就振作起来。
她让室内的丫鬟婆子出去,挨在母亲身边,高兴地说:“娘,我今天在街上遇到救我的郁姑娘了。”
她会知道救她的姑娘姓郁,也是离开山平县时,问那个叫“屠叔”的男人,他当时只说她姓郁,其他的没有透露分毫。
莫夫人神色微凝,看女儿高兴的样子,很快便想起这郁姑娘是谁。
去年女儿被拐卖一事,至今回想起来她仍是心有余悸,幸好她女儿平安无事地回来,没有遇到那些不堪的事。
莫夫人很感激救了女儿的那位“郁姑娘”,也想报答一番,可惜宣家那边将相关的消息抹去,莫家也不好大动干戈地查,以免泄露女儿被拐卖一事。
莫夫人摸摸女儿的头发,也很高兴,“这位郁姑娘是哪里人?你怎么遇到她的?”
等听女儿说完后,她也有些不可思议,“这郁姑娘难道不是宣家人?”
要不然,宣家怎么将人保护成这样?这是明摆着防着康家查她吧?这点他们也能理解。
莫夫人心里也是恨毒了康家,就算拐卖她女儿的是康家下面的人,康家人可能并不清楚她女儿的身份,但康家私底下还干这种拐卖人口的勾当,可见违法犯罪之事没少干。
五月份时,袁巡抚突然对康家发难,不知他从哪里拿到康家的罪证,康家一夕之间倒台,不管谁去求情都没用。
康家得罪的人不少,对此很多人都乐见其成,甚至落井下石。
其中莫家也出了一份力。
莫玉婵的父亲是南郡省的提督学政。
他虽不是三皇子派系的官员,但因太子、二皇子都没了,三皇子成为现下圣人最年长的皇子,依附三皇子的官员不少。莫学政心里也是犹豫的,三皇子现在势头大好,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,说不定三皇子有望登顶。
三皇子也曾派人来拉拢他,莫学政并不欲与三皇子为敌,想再观望一下。
哪知道女儿发生这种事,这下子,莫学政就算还有些犹豫,也不可能再支持三皇子。三皇子有这样的为非作歹的母族,而且他居然放任母族做这些事,将来就算他上位,只怕也非明君。
是以在袁巡抚动手时,莫家也暗中推了一把。
莫学政巴不得康家的事牵连到三皇子身上,最好将他拉下马。
反正圣人的皇子还有好些个呢。
莫玉婵没想那么多,轻快地说:“郁姑娘真好,我好喜欢她!娘,她说这次是随夫婿来省城的,她夫君是要参加院试的学子哩。”
莫夫人问:“郁姑娘的夫君是何人?”
“听说姓傅,叫傅闻宵。”
比起郁离,莫玉婵对郁离的夫婿完全不感兴趣,只想着明天要去汪家找郁离。
莫夫人听到“傅闻宵”这名字时,眼皮微微一跳。
姓傅,叫“傅闻宵”,让她不禁想起几年前,京城里那位镇国公世子,同样也姓傅,“宵”和“逍”同音。
当时傅世子风头极盛,甚至盖过那群皇子,特别是懿德太子薨逝后,不知多少人暗中可惜,若他是皇子多好-
天色暗下来时,莫学政终于回到府里,还没喝口茶,就被妻子派人叫过去。
进门时,他见妻子和女儿都在这里等他,脸上不禁露出笑容。
“你们有什么事,急哄哄的找我过来?”然后又笑问女儿,“听说玉婵今儿出门去买衣服首饰,钱够不够?不够爹这里有。”
面对唯一的闺女,他素来是极为疼爱的。
莫玉婵欢喜地上前揽着他的手臂,高兴地说:“爹,我今天遇到救我的郁姑娘了……”
她将遇到郁离的事和父亲说。
莫学政愣了下,慈爱地摸摸女儿的脑袋:“真的?那可得好好谢谢人家才行。”
莫夫人笑道:“我打算找个时间,宴请郁姑娘和她的夫婿,好好地感谢她一番。”
然后又告诉丈夫,郁离的夫婿是今年参加院试的学子之一。
莫学政听后,问道:“郁姑娘的夫婿叫什么名字?”
作为今年主持院试的提督学政,他肯定不会徇私枉法,破坏科举的公平性,但也可以关注一下参加院试的学子。就像一些才名远播的学子,在考试时,也会得到考官的特殊关注一样。
“他叫傅闻宵。”莫夫人说道。
莫学政愣了下,很快就道:“这傅闻宵,好像是今年庆安府那边的府试案首。”
作为学政,他对南郡省下各府的府试案首的名字也是略知一二,听到傅闻宵的名字,马上就想起这些,顿时有些满意。
看来那郁姑娘的夫婿学问不错,等到院试时,他要仔细看看他写的文章如何。
莫夫人见他面无异色,觉得应该是她多想了。
镇国公世子叫傅逍,郁姑娘的夫婿叫傅闻宵,虽然都姓傅,然而一个几年前就死了,一个是山平县那边的人,还参加科举,肯定没什么关系。
**
晚上,傅闻宵回来,郁离也和他说这事。
“苏姐姐和我说,那位莫姑娘的父亲是南郡省的提督学政,听说这次院试考试由他主持。”
傅闻宵听后,面上的神色淡然,笑道:“没想到阿离当日还救了学政的女儿,挺有缘份的。”
郁离点头,“是啊,听说她回家后,她家里人都很关心她。”
两人随意地聊了下,都没将这事放在心上。
傅闻宵知道她救的人不少,每次救人时,她从来不看对方的身份,不管是官家千金还是平民百姓,遇到就救了。
救一个提督学政的女儿也没什么。
翌日傅闻宵和汪举人出门后,莫玉婵也来了。
见到郁离,她高兴地说:“郁姑娘,你和傅郎君什么时候有空,我娘说想请你去作客,感谢你救了我。”
郁离想了想,说道:“等院试过后吧。”
现在傅闻宵挺忙的,除了要参加一些必要的文会外,还要准备院试,就不让他分心了。
等院试过后再去也不迟。
莫玉婵自然没意见。
正好父亲最近一直在忙着院试的事,腾不出时间,不然客人来了,他却不在,到底也不好。
得知汪夫人要和郁离一起出门逛街,莫玉婵便也跟去。
汪夫人拉着郁离的手,笑道:“中秋快到了,我今儿准备给离娘置办些首饰,离娘身上的首饰没几样,得置办些才行。”
莫玉婵点头,“苏姐姐说得对,确实是这个理。”
她也跟着郁离一起朝汪夫人叫“苏姐姐”,叫得汪夫人好笑不已。
以她的年纪,当她们的娘亲都使得,但郁离觉得她年轻,坚持叫她苏姐姐,莫玉婵喜欢郁离,她怎么叫也跟着怎么叫。
三人一起坐车出门,来到省城一家最大的首饰铺。
首饰铺里有不少正在看首饰的各府女眷,穿着打扮讲究又贵气,一看就知道身份不凡。
见到莫玉婵,她们纷纷过来打招呼。
莫玉婵一改在郁离面前随和亲切的模样,神色矜持,冷冷淡淡地与她们打了个招呼,便和汪夫人、郁离一起去二楼。
众人识趣地没有凑过去打扰。
到了二楼,莫玉婵便放松下来,和郁离咬耳朵:“每次出门都会遇到这些人,挺烦的。”
只是她的身份摆在那里,这种事是必然的,再烦也只能努力应对。
郁离哦一声,压根儿体会不到她的烦恼,反正她不想搭理的人,直接无视就行。
掌柜亲自招待她们,让人拿了不少店里的新首饰过来。
汪夫人就和莫玉婵一起挑首饰。
两人凑到一起,很有共同的话题,她们将郁离拉过来,从头比划到脚,觉得这个好看、那个好看,然后让候在旁边的掌柜装起来。
汪夫人笑道:“离娘长得好看,戴这支镯子一定很好看。”
莫玉婵跟着点头,“离娘身上太素了,确实要戴点金玉才好看,很衬她的皮肤。”
郁离:“……”
郁离道:“苏姐姐,玉婵,你们别给我买了,我没那么多钱。”
昨天汪夫人已经给她买了很多衣服,她想给钱,但汪夫人没收,要是她坚持要给,汪夫人就很难过地说,她没将自己当姐姐看,亏她还叫自己一声姐姐,结果自己想给妹妹买些东西,妹妹都嫌弃。
郁离:“……”她第一次发现,原来人还可以这么狡辩。
两人回头看她,然后汪夫人道:“我这当姐姐的,给妹妹买点首饰又怎么啦?”
莫玉婵咬了咬嘴唇,有些难过地说:“离娘,你是不是不喜欢我?我娘说了,离娘对我有大恩,让我今儿出来一定要带你好好玩一玩。”
郁离觉得她们又在狡辩,偏偏这种狡辩她没办法。
最后只能由着她们,她跟在两人身后,帮她们拿东西,然后再站在那里,任由她们给自己打扮。
莫玉婵笑眯眯的,她的年纪比郁离还小,偏偏打扮起郁离时毫不手软。
“离娘姐姐长得好看,稍稍打扮,就像仙女似的。”她绕着郁离转,“我好像有些明白,为什么我娘喜欢打扮人。”
她从小也被娘亲打扮到大的,以前挺不耐烦的,这会儿看到站在那里的郁离,总算有些明白娘亲为何热衷此道。
汪夫人笑道:“是吧,主要还是离娘长得好看,将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我们心里也高兴。”
郁离闻言,总算明白了。
她们这是将她当成人偶来打扮呢。
逛完首饰铺,又去逛胭脂水粉铺子。
郁离跟在两人身后,看她们凑到一起讨论各色胭脂,又看了看铺子里其他的女客,若有所思。
这店里的生意挺好的,或许郁金也可以开一家胭脂水粉店?
山平县虽然也有卖胭脂水粉的,但只有两家,而且店里的货物没有这边多。
郁离会知道,也是时常路过,能从门口看到里头摆的货物。
因她不需要涂什么胭脂水粉,所以一直没去买过,这会儿看到汪夫人和莫玉婵你来我往地聊着,又看店里其他买胭脂水粉的女客,发现这玩意儿很受女性的欢迎。
买完胭脂水粉后,她们去逛其他的店。
莫玉婵和汪夫人兴致高昂,丝毫不觉得累。
郁离瞅了瞅汪夫人,要是以往,她肯定会叫累了,今天的精神还真好。
逛得差不多,三人挑了一家酒楼吃饭。
有昨天的经验,莫玉婵特地点了一大桌的食物,发现郁离还是能吃得完后,她好奇地问:“离娘,你吃这么多真的不难受吗?”
郁离:“不难受,刚刚好。”
莫玉婵明白了,发现郁离对吃的比较感兴趣,决定以后要给她多带些好吃的。
**
连续几天,莫玉婵都来找郁离玩。
而且她和汪夫人有共同的话题,和汪夫人也交上朋友。
直到傅闻宵参加完文会,要在宅子里安心备考,郁离不再出去,莫玉婵便识趣地不过来打扰。
接着中秋到了。
汪家的厨子做了不少月饼,咸口和甜口的都有,甚至还有用花瓣做的月饼,总之在厨子眼里,万物皆可做月饼。
郁离一口一个月饼吃个没完,发现汪家厨子做的月饼比外头要好吃。
汪家厨子也是自家培养出来的,加上舍得下好料,自然做的比外头卖的好吃,汪夫人知道郁离喜欢吃,让家里的厨子多做一些。
晚上,大伙儿一起在院子里赏月。
汪举人对月吟诗,吟完后转头和傅闻宵讨论他做的诗怎么样。
汪夫人倒了一杯菊花酒,招呼郁离,“离娘,要喝菊花酒吗?”
那边和汪举人说话的傅闻宵转头道:“嫂子,离娘不能喝酒,她喝不得酒。”
“这菊花酒的度数很低,应该没关系吧?”汪夫人问道。
傅闻宵摇头,去年中秋节郁离喝的桃花酒的度数也很低,结果还不是闹到天亮。
汪夫人将菊花酒收回来,给郁离倒了杯果子露,然后问郁离喝醉酒的话会做什么。
有些人喝醉后就乖乖回房睡觉,所以喝点酒也没关系。
但看傅闻宵如临大敌,似乎她喝醉酒时很严重。
郁离正在吃月饼配果子露,闻言说道:“呃……宵哥儿说我会跑出去。”
“跑出去?”汪夫人问。
郁离不好意思说她会翻墙到处乱跑,含糊地应一声,幸好汪夫人没再问。
月影西斜,桌上的食物都吃完了,汪夫人也有些微醺,汪举人扶着她回房歇息。
郁离和傅闻宵也回客院歇息。
傅闻宵喝了点酒,不过喝得不多,身上带着淡淡的酒香。
郁离闻到他身上的酒香时,忍不住凑过去闻了闻,说道:“其实我很想再喝酒。”
她还记得去年中秋喝的桃花酒,微微的甜口,挺好喝的。
傅闻宵没想到自己身上的酒香会勾起她喝酒的兴趣,有些无奈,决定以后还是别喝酒了。
今天是中秋,汪举人吟诗作对,邀请他一起喝,他应景地喝了杯。
他并不是好酒之人,觉得酒也就那样,喝不喝都无所谓。
“离娘,喝酒伤身。”傅闻宵想打消她的念头。
“小酌怡情。”郁离说,“汪举人是这么说的。”
傅闻宵:“……”看来是汪举人带坏她。
郁离揪着他的衣襟,在他身上闻了会儿,然后恋恋不舍地睡去。
这酒闻着可真香,她决定日后找个好时机,也尝一尝其他的酒怎么样。
**
中秋过后,就是院试。
汪家安排马车送傅闻宵去贡院。
郁离送他过去,给他输了些异能,然后坐在马车里,看他和那些学子一起排队入场。
院试考两场,每场考一天,同样是早上入场,日落出来。
在学子们入场时,莫学政作为主考官,和同考官等人早已经等在那里。
莫学政穿着绯红色的官袍坐在公堂之上。
学子们进来后,先向他行礼,然后按着考牌号找自己的号舍坐下。
今年参加院试的学子比往年要多一些,一个个进来,看着络绎不绝,莫学政神色严肃地端坐在那里,望着这些学子。
突然,一个挺拔的身影从容地走过来。
莫学政看到对方的脸时,瞳孔微微一缩,脸皮剧烈地颤动,差点失态地站起。
当对方朝他行礼时,他僵硬地坐在那里,完全没有反应。
幸好作为主考官,莫学政不需要回礼,就算僵硬了些,也没人发现他的异常。
直到那人去了舍号坐下,莫学政都没什么反应。
“学政大人?”
旁边的同考官唤了一声,发现他好像很久都没动静了。
倒也不是说莫学政要有什么动静,而是他的身影看着很僵硬,似乎遇到什么问题,同考官便小声地唤他。
莫学政转头看他,忍住朝某个地方看过去的冲动,“什么事?”
同考官道:“学政大人无事罢?您看起来好像……”
“无事。”莫学政面无表情地转过头,继续看着进来的学子,其实连那些学子是什么样的他都没注意。
直到院试开考时,莫学政都是心不在焉的。
他在回想刚才见到的那个人,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错觉,可能只是长得像罢了,并不是他在京城里见过的那位。
可是……这人也长得太像了吧?
莫学政越想越是坐立难安,他转头问同考官,“这次参加院试的学子里,可有哪个才学极好的?”
同考官不知他这是何意,笑道:“要说才学好的,各府的府试案首学问都极好,还有咱们府城这边瀚舟书院的学子苏少预等人,都是有名的才子,苏少预的文章还在《兰舟文集》上刊过好几篇……”
莫学政皱眉,这些人他都听过,也看过《兰舟文集》上的一些学子的文章,虽然有才华,但尚达不到让他拍案叫绝的程度。
如果是那人的话,他的文章自然是令人惊艳的。
可惜……
?
作者有话说: